《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1)》解读

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探讨


2022年1月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胸痛中心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了《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1)》(全国版)及《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1)》(省级版),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下发至各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笔者有幸研读了《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1)》,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胸痛中心管理体系、中国胸痛中心管理认证体系、质控体系、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情况、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总结 、2021年胸痛中心建设情况总结、中国胸痛中心2022年建设规划等内容,下面主要对《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1)》进行解读,来谈谈2021年全国胸痛中心认证现状,胸痛中心关键指标运行情况及存在主要短板分析、以及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的未来建设探讨。


现状——我国胸痛救治基本网络已形成



通过报告数据显示,表明我国胸痛救治基本网络已形成,自2013年开启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以来,截止到2021年12月28日,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工作委员会共组织完成29批次认证,根据胸痛中心总部官网统计,共有5151家医疗机构单位在胸痛中心总部网站注册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其中有2096家单位已经通过认证,包括1047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和1049家基层版胸痛中心。已形成覆盖全国的胸痛救治基本网络,在全国总计334个地市、州、地区中,全国304个地市、州、地区至少有一家完成胸痛中心认证,完成334个地市、州、地区91%覆盖率。



短板分析——胸痛中心关键指标运行情况及存在的短板分析


取得成效:死亡率、D2W、D2N、再灌注比例、住院天数

等各项院内关键指标运行正常。


在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为特色的胸痛中心全面推动建设前,有国内的单中心或多中心注册研究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高达10%。通过多年规范化、标准化胸痛中心认证建设,有效的改善了院内医疗服务,提升了各级医疗机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显著降低了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2021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STEMI患者标准版院内死亡率为3.39%,基层版院内死亡率3.85%,符合质控要求。



目前胸痛中心认证及质控标准D2W要求<90分钟, D2N<30分钟,以及发病12H以内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比例要求>75%。通过胸痛中心规范化认证建设,标准版、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要保持规范化、高质量运行,保证STEMI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持续改善、标准版再灌注比例

通过认证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再灌注比例从2017年至2021年持续上升,为85.6%


持续改善、标准版D2W

通过认证的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D2W时间自2016年总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D2W时间为74分钟,达标率提升至80%。


持续改善、基层版D2W

自2017年起,该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通过认证的基层版胸痛中心D2W时间为77分钟,达标率从2017年的61%上升至78%,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D2W平均时间整体呈下降改善趋势。


持续改善、基层版D2N 32分钟

通过认证的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D2N时间从2017年43分钟下降到2021年32分钟,低于30分钟的达标比例从2017年49%上升到2021年69%。


持续改善、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下降

与China PEACE 数据(10天)相比,标准版胸痛中心(8.2天)缩短了18%,基层版胸痛中心(6.6天)缩短了34%。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经过多年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以及持续地流程优化,有效地提升患者院内救治效率,减少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那么胸痛中心认证运行指标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呢?


短板分析Ⅰ S2FMC时间质控>30分钟


STEMI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窗是发病开始后的120分钟,因此,理想的S2FMC时间应越短越好,最好能在发病后的30分钟内。胸痛中心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但目前通过认证的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的S2FMC时间全国平均时间为325.7分钟,通过认证的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的S2FMC时间为340.2分钟


短板分析Ⅱ 来院方式以自行来院为主

2021年标准版全部STEMI患者来院方式中自行来院占据55%,呼叫120来院比例为11%,转院来院比例为32%,院内发病比例为2%,来院方式主要以自行来院为主。这一比例较2020年没有显著改变,呼叫120入院的比例仍较低,在保障院内诊治环节高效执行和完善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对公众开展疾病知识科普教育,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及时呼叫120,缩短接受医学干预的时间。

如图所示,相比于自行来院,呼叫120来院的S2FMC时间缩短了181.4分钟。这里再一次说明了在胸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普及“急性胸痛,快速拨打120,争取黄金救治120分钟”的理念,提高民众发生急性胸痛时的呼救意识,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短板分析Ⅲ 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相对薄弱

减少心梗再发以及二次入院的风险,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筑就胸痛康复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从2020年4月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发布《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多项工作全面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截止目前,有4500多家启动建设,通过验收为500家, 基层胸痛救治单元目前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层胸痛救治单元是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同时由于受医疗知识、医疗条件、临床经验、人才匮乏等限制,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和最薄弱的环节。


短板分析Ⅳ 心血管疾病患者78%死于家中

通过对2018年~2022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78%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于家中,且农村比例高于城市;为什么患者会死于家中?首先从患者角度分析,患者发病后不具备离开家的条件、或者说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能力不够,没有急救意识;其二,从整个急救网络系统分析,院内死亡率控制得很好,急救车和院内实现无缝衔接,区域急救协同体系也有效保证了基层医院可以在规定时间有效的转运出去,有效保证了FMC2B的缺血时间。然而,我们有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打通,就是我们实际上没有有效的到达终端、到达家庭、直达患者——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并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发生在家里面如此高的比例,在过去的十几年改进并不太明显, 因而如何将胸痛救治体系如何进一步往前延伸,到基层、到家庭、到公众,是我们建设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有待重点突破解决的问题和难点。


未来探讨——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探讨


基于以上报告数据分析,随着胸痛中心认证的不断推进建设,有效的降低了院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救治效率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各项数据表明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不够完善:S2FMC超标、公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有待提高,作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安全岗”的基层胸痛救治单元,基层即是我们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步基础而又重要的一环,也是防治体系的短板。


探讨Ⅰ 急救延伸,三大体系建设

整合医疗机构学科中心和区域防治体系,实现从急救到预防,从急病到慢病的延伸,形成“三全模式”:全民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完善急救医疗网络,使医疗机构救治体系对于疾病急救、慢病管理、疾病筛查紧密结合,形成专业的医联体,与未来健康中国行动的主旨相结合。


探讨Ⅱ 学科延伸,八大中心建设

胸痛中心建设推进了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心脏康复中心等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建设,形成各疾病技术方案的管理体系。在国家卫健委支持下,胸痛中心建设文件、心衰,房颤分级诊疗、ACS、高血压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技术方案相继发布。


探讨Ⅲ 基层延伸,加强胸痛救治单元建设

胸痛中心建设应深入基层,重点是建立急性胸痛一体化防治体系,打通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围绕基层区域建设救治单元,可更早发现、救治、转运胸痛病人,对于胸痛疾病的长期管理及预防也有重要作用。

建立ACS患者全程、全面管理的随访体系,结合《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要求,发布胸痛中心随访管理共识,规范随访内容及流程,提供便捷随访工具,提升随访效率,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开展ACS患者随访管理培训及经验分享,提升随访质量,提高患者粘性,加速实现从急救到二级预防,从急病急救到全程管理的延伸。

同时对于专业人员及公众展开相应培训,通过相关教育、培训,推进公众对于疾病救治的基本能力,使公众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提高公众对于心脏疾病的预防意识。建立心肺复苏中心提供院前基础生命支持,大众科普胸痛中心可优化院前急救流程,最大程度缩短总缺血时间,心脏康复中心的建立可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全程、全面的管理体系。


探讨Ⅳ 可穿戴设备,家庭康复赋能C端

通过可穿戴设备,及时发现心血管疾病这样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对病人进行预警,同时借助远程心电诊断平台实现分级诊疗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的有效联动;把上级医院,康复中心,专家,患者有机的结合起来,AI人工智能在基层筛查和康复中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的作用,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等。


我们认为,未来的区域延伸将会发生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以治疗为中心到以预防为中心的转变;麦迪克斯一直以来都是心脏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建成以心脏疾病预防、筛查、急救、治疗、康复、健康追踪的全周期的心脏信息管理体系,探索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在心脏康复过程中应用研究、和北医三院合作的生活方式医学中心等,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创建时间:2022-04-18 10:0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