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堂 | 县域医共体胸痛信息化建设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制度之首,如果把分级诊疗制度比喻成我国基本医疗制度的火车头,那么县域医共体建设就是火车的车轮,在漫长崎岖的医改道路中,需要以车轮为“抓手”一步步向终点趋近,最终带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


01 积极响应县域医共体国家政策


    2020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在500个县初步建成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随后10月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 ,又公布全国567个县和两个省为医共体试点单位。

    医共体政策制定深层次的原因是要实现分级诊疗,分级诊疗深层次的原因不只是简单的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它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病风险。早诊断、早治疗、全程干预是对慢病防治公认的解决方案。县域医共体建设四个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面向全县,优化资源布局,实现基层健康筛查、基层康复慢病管理,县医院手术的双向转诊、实现有序就诊模式,盘活基层,最终实现慢病全程管理。


02 全县胸痛模式建设思路


    全县模式是中国胸痛中心“三全模式”建设的具体体现。以“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的理念,构建以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救治体系”“预防筛查体系”“慢性疾病管理体系”组成的区域疾病/健康三个体系一张网。



2.1 全域覆盖:打造县-乡一体化协同服务体系


胸痛中心是一种基于区域协同的医疗急救服务模式,是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形式,横向通过多学科整合,纵向通过建立院前急救、院中治疗、院后康复及预防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将胸痛中心体系延伸,将院内和院外有效联动,从急救到预防,从急救到慢病,联合各学科中心,进一步实现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和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


全域覆盖打造县-乡一体化协同服务体系,建设要点总结如下:


1. 区域心电云诊断 

建立区域心电在内的胸痛救治单元管理系统,包括专业的胸痛中心协同救治系统、区域心电、微信群等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心血管内科医生10分钟内参与会诊、协助诊断。


2. “120”急救体系信息化覆盖

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及与“120”急救体系的数据共享与无缝对接。


3. 多学科协助诊疗

在区域内,以早期筛查、基层首诊、慢病健康管理、院前-院内结合、院内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机制、胸痛救治单元及基层版、标准版建设,使胸痛患者心电图快速诊断,胸痛患者在医院各科室以及医联体单位间高效联动。


4.  基础运转、预防筛查、康复慢病健康管理

与胸痛中心相联系的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一级医院),实现急性胸痛患者救治启动的“第一公里”和救治后的患者在社区长期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两个“一公里”是胸痛中心区域协同体系的组成部分,实现救治和长期管理的衔接和联动。


即建设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实现预防、筛查、急救、康复的全程管理,形成医疗机构间和全区域协同的县-乡一体化协同服务体系



2.2 全程管理:全周期心脏健康管理服务

围绕心脑血管疾病,麦迪克斯建设院前、院中、院后全周期心脏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再从区域上以单家多家胸痛中心及其他学科中心建设延伸到区域内的有效覆盖,使医疗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并将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进行有效整合,将预防和救治有效衔接,充分结合分级诊疗模式和信息化建设,即在区域内,形成以患者为中心,形成从疾病的预防、筛查、院前急救、院内治疗到出院后随访和康复一体化防治体系的全周期心脏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形成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2.3 全民参与:远程心电监测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慢病管理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据Lancet GBD研究报道,中国心血管疾病为死因之首。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中国心血管病患者约3.3亿,大约每年每1000人中就有 3 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的急危重症。这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社会经济都是巨大的挑战。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危险因素和及时规范救治能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国内外许多临床试验和社区防治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40%~75%归因于危险因素的改变,25%~55%归因于治疗的作用。


但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上升,原因在于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尚未健全,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多数医院具有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但由于患者救治知识不足,就诊延迟、转运延迟、治疗流程延迟等,致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未有效降低。


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远程心电检查、Holter监测、个人可穿戴设备监测,关注术后患者、高危患者等的心脏信息,建成“互联网医疗+线下就诊”结合的患者长期随访管理,对危险因素进行及时干预,建成完善心血管疾病预防、救治、康复全民参与的一体化防治体系。


03 如何开展全县胸痛模式信息化建设


    围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实施,建立“四维一体”互联互通高效信息化网络至关重要。


3.1 实现全流程胸痛信息化质控


一是为医疗机构围绕胸痛急救流程建设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提供胸痛中心单位采取数据自动采集信息化技术,提升数据质量,及整合硬件设备如血压、血氧、心电图、肌钙蛋白等。


3.2 实现三级联动全县协同信息网络

二是通过建立标准版、基层版、胸痛救治单元三级联动全县协同信息网络,建立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调度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院外心电图筛查普及率以及心血管疾病救治效率。实时信息的胸痛地图、一键启动导管室、基层和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提高协同救治效率。


3.3 实现云心电诊断体系

三是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利用远程心电中心,实现早期筛查和预警,建立胸痛救治单元与上级医院等医疗机构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实时心电图的云诊断体系。


3.4 实现远程心电监测

四是大众人群通过远程心电检查、Holter监测、个人可穿戴设备监测,关注术后患者、高危患者等的心脏信息。研发推广公众信息化平台,创新患者管理模式。逐步建成“互联网医疗+线下就诊”结合的患者长期随访管理。采用创新“社群管理”模式,提高疾病知识普及率,提高健康宣教效率,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04 小结


    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不断延伸,广泛整合,形成区域全域覆盖、全程管理、全民参与一体化防救治体系,实现从以治疗为中心到以预防为中心,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为心血管疾病防治,为医疗体制改革,为健康中国建设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最终实现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

创建时间:2021-04-27 13:22
浏览量:0